筒瓦(弧形或半圆形的屋面瓦,常见于古建筑、仿古建筑,如琉璃筒瓦、陶土筒瓦)因形状特殊(曲面、中空)、质地脆硬(尤其陶土、琉璃材质),存储时易因挤压、碰撞、受潮导致破损(如裂缝、缺角、釉面脱落)。筒瓦厂家通常从存储场地规划、堆叠方式、防护措施、管理规范四个方面制定针对性方案,具体方法如下:
一、存储场地的基础防护
场地选择与硬化处理
优先选择室内仓库(避免露天淋雨、暴晒导致瓦体热胀冷缩开裂),仓库地面需平整、硬化(混凝土或沥青地面),并铺设缓冲垫层(如3-5cm厚的橡胶板、木板或高密度泡沫板),减少瓦体与地面的硬性接触,缓冲轻微振动。
仓库需通风干燥(相对湿度≤60%),潮湿地区需配备除湿机,防止陶土筒瓦吸水膨胀(尤其接缝处易开裂);同时远离火源、腐蚀性物质(如酸碱溶液),避免釉面或陶土被腐蚀。
分区隔离与承重规划
按筒瓦规格(如直径10cm、15cm、20cm)、材质(琉璃、陶土、水泥)分区存放,不同规格瓦堆间距≥50cm(便于搬运和检查),避免混堆导致的挤压变形。
仓库地面需标注承重区域,每平方米承重≤500kg(根据筒瓦单重计算),防止局部过载导致地面沉降,引发瓦堆倾斜。
二、科学堆叠:避免挤压与碰撞
堆叠工具:专用架具支撑
采用弧形托架(木质或塑料定制,弧度与筒瓦内侧匹配)分层放置,托架宽度≥筒瓦长度的2/3(避免瓦体两端悬空受力),每层托架用立柱固定(如角钢支架),确保稳定性。
小型筒瓦(直径≤15cm)可使用U型槽架(槽深≥瓦体半径的1/2),槽内铺设软质垫料(如稻草帘、EPE珍珠棉),防止瓦体滚动或摩擦。
堆叠高度与数量控制
琉璃筒瓦(较重且脆):堆叠高度≤1.2米(约8-10层),每层放置数量≤10片(按单瓦长30cm计算),避免上层压力过大导致底层瓦体压裂。
陶土筒瓦(相对较轻但易碎):堆叠高度≤1.5米(约10-12层),每层数量≤15片,层间用缓冲隔板(硬纸板或薄木板)分隔,减少瓦体之间的直接摩擦。
禁止“直立竖放”(易倾倒)或“密集横压”(瓦体相互挤压变形),确保每片瓦受力均匀。
堆叠方向:顺弧度、避棱角
筒瓦需弧形面朝上(外侧釉面或光滑面朝外),内侧弧形与托架贴合,避免瓦体因自重产生弯曲应力(尤其长筒瓦,易从中间断裂)。
带“瓦当”(筒瓦端部的装饰件,如兽面纹、云纹)的筒瓦,需单独用凹槽型瓦当保护架固定,避免瓦当与其他瓦体碰撞导致破损(瓦当是易损部位)。
三、防护措施:减少摩擦与受潮
包装与隔离防护
出厂前,单片筒瓦用防潮纸或编织袋包裹(避免釉面相互摩擦划伤),瓦当部位套泡沫保护套;多片打包时,用木板或硬纸板做外包装箱,内部填充缓冲材料(如碎纸、气泡膜)。
存储时,层间瓦体之间垫软质隔离物(如厚无纺布、稻草垫),厚度≥2cm,尤其琉璃筒瓦的釉面需避免直接接触(防止搬运时摩擦掉釉)。
防碰撞与振动
瓦堆四周用木质挡板(高度与瓦堆平齐)围挡,防止叉车、人员碰撞导致瓦堆倾斜;挡板与瓦堆之间垫泡沫板,缓冲撞击力。
禁止在瓦堆附近进行重型机械作业(如叉车装卸其他货物),避免地面共振导致瓦体相互碰撞。
防潮与防腐蚀
陶土筒瓦(多孔结构)需在底部铺防潮膜(隔绝地面潮气),并在瓦堆间隙放置硅胶干燥剂(每月更换一次),防止瓦体吸水后霉变或膨胀。
琉璃筒瓦(含金属釉料)需避免接触酸性物质(如仓库内的清洁剂、雨水渗漏),定期检查仓库屋顶是否漏水,发现积水及时清理。
四、管理规范:定期检查与动态维护
定期巡检与调整
每周检查瓦堆是否倾斜(垂直度偏差≤3°),托架是否松动,隔离垫是否移位,发现问题及时整理(如用木楔固定倾斜的瓦堆)。
每月抽查底层和中层筒瓦,重点检查瓦体是否有隐性裂纹(用手电筒侧照曲面,观察是否有光线穿透)、釉面是否脱落,破损瓦件立即移除,避免连锁挤压。
***先出与周转控制
按生产批次、入库时间贴标签,优先出库存储时间长的筒瓦(尤其陶土筒瓦,长期堆叠易因自重产生疲劳裂纹),存储周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(***长不超过1年)。
搬运规范:减少二次损伤
搬运时使用叉车配专用托盘(托盘上固定弧形托架),禁止人工拖拽或单手拎瓦(易导致瓦体断裂);装卸时轻拿轻放,避免“扔、砸”动作。
短距离搬运单片筒瓦时,需双手托住瓦体两端(受力均匀),禁止拎住瓦当部位(易断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