琉璃瓦瓦面清洁需兼顾其釉面易损性、色彩稳定性及(尤其古建筑)历史价值,核心原则是“轻干预、防损伤、针对性除污”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清洁前的基础评估与准备
结构安全优先
清洁前检查琉璃瓦是否松动、破损(如裂缝、釉面剥落),若存在松动,需先用古建筑专用灰浆(如桐油灰)固定,避免清洁时瓦体滑落或碎裂;
禁止直接踩踏瓦面(琉璃瓦脆性大,承重能力差),需搭建脚手架或使用高空作业车,作业点铺设防滑木板(与瓦面接触处垫软布,防止刮擦)。
明确污渍类型,避免盲目处理
区分污渍性质:积尘、落叶等干性杂物,鸟粪、苔藓等生物污渍,雨水冲刷形成的水渍/盐碱,或油烟、化学污染等顽固污渍,针对性选择清洁方式(例如:碱性污渍禁用酸性清洁剂,反之亦然)。
二、工具与清洁剂的严格限制
工具:***禁用硬物,全程“软接触”
清扫工具:仅允许使用软毛刷(羊毛刷、细鬃刷)、长柄鸡毛掸、海绵(高密度、不掉屑)、棉签(处理缝隙),严禁使用钢丝球、硬塑料刷、刮刀、高压水枪等(会划伤釉面、破坏釉层完整性);
辅助工具:喷壶(装清水,用于湿润污渍)、水桶(盛放清洁用水),工具使用前需确保洁净(无泥沙、油污,避免二次污染)。
清洁剂:“能不用则不用,用则选温和”
优先用清水清洁,仅在污渍顽固时使用中性清洁剂(如婴儿沐浴露稀释液,pH值6-8),或稀释的白醋(1:20,弱酸性,针对苔藓);
***禁止使用强酸碱(盐酸、烧碱)、洗衣粉、洁厕灵等化学品,以及工业洗涤剂(会腐蚀釉面,导致褪色、失光、釉层剥落)。
三、清洁操作的核心规范
方向与力度:顺纹理、轻操作
清洁时需顺瓦垄方向(沿琉璃瓦的弧形曲面自然走向)轻扫或擦拭,避免逆向用力(可能导致瓦体错位或釉面摩擦损伤);
力度以“能清除污渍即可”为原则,禁止按压、刮擦(尤其鸟粪等硬质污渍,需先软化再轻擦,避免硬蹭导致釉面留痕)。
不同污渍的处理要点
积尘与落叶:用软毛刷或鸡毛掸轻扫,缝隙处用棉签轻轻拨扫(避免深入缝隙用力,防止瓦体松动);
鸟粪、苔藓:
先用喷壶喷洒清水湿润污渍(软化5-10分钟,避免干擦时污渍颗粒划伤釉面);
用海绵蘸少量中性清洁剂轻轻点擦(“点擦”而非“擦拭”,减少釉面摩擦),顽固处用棉签蘸稀释白醋局部处理,随后立即用清水擦净残留(确保无清洁剂残留,以防吸附更多灰尘);
水渍与盐碱:瓦面泛白的盐碱渍(雨水蒸发后析出),用软布蘸清水反复轻擦即可,禁止用酸液强擦(可能破坏釉面光泽)。
四、针对古建筑琉璃瓦的特殊注意事项
“***小干预”原则
古建筑琉璃瓦以“保留历史风貌”为前提,清洁目标是“去除明显污渍”,而非追求“全新效果”,避免过度擦拭导致釉面磨损(尤其明清等早期琉璃瓦,釉层较薄);
若釉面已存在风化、剥落,清洁时需绕开破损区域,防止进一步损伤。
禁止现代工艺滥用
严禁使用高压水枪、蒸汽清洁机等设备(高压会冲掉釉层或导致瓦体松动);
不建议对古建筑琉璃瓦使用“防护剂”(如防水剂),可能改变釉面原有质感或引发化学反应,必要时需经文物保护机构评估批准。
五、清洁后的维护与防护
清洁后让瓦面自然晾干(避免阳光直射,防止热胀冷缩导致釉面开裂);
定期巡检(每月1次),及时清除新飘落的落叶、鸟粪(减少污渍固化机会),并检查瓦体是否因清洁操作出现松动,发现问题及时修复。